河南民权制冷装备博览会
展会报道 展会新闻 媒体报道
参展企业 制冷装备及家用电器整机 参展企业
展会指南 展会概况 展商及展位 参观日程 活动日程 展会交通 现场及周边服务 专业观众 下载专区
民权
民权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走进园区 领导关怀 项目库 新闻动态 企业风采
民权县人民政府 民权新闻 政府采购 优惠政策 社会保险 驾驶员服务 非机动车服务 社会救助 机动车服务 疾病防控信息 其它 医疗保险信息 高中 劳动仲裁 学前教育 小学 计划生育信息 供电服务 中学 供水服务 医疗机构信息 医疗信息费用信息 高等教育 专家信息服务 特殊教育 招商项目 投资环境
基层动态 乡镇动态 单位动态
旅游资讯 游在民权 旅游资讯 办事指南 政策法规 名胜景观 旅游培训 旅游企业
首页>行业资讯>行业新闻

冰箱业:谁会在半路摔倒?

2002年05月24 00:00:00 来源:中国空调制冷网
客服电话:0371-60957609

最近,河南新飞电器有限公司的一班人马奔走于各大城市,他们此行的主要目的,是要将一个“好消息”传达给当地的各大媒体:新飞冰箱今年1-3月的产量、销量、销售收入和利税,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了27%、33%、34%和66%,其中销量超过50万台,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18.88%,已经跃居行业前两位。 新飞之所以到处宣扬这些数据,原因在于这是新飞自1986年介入冰箱业以来所拿到的一张最好的成绩单,所以,难怪新飞的管理层显得有点“兴奋过度”。 再者,新飞还想借此向外界证明自己的“改革”多么的成功:去年年底,董事长李根接管帅印后,新飞加快了“二次创业”的步伐,一方面以2001年7月投资5.6亿元建设年产100万台空调项目为标志,开始向相关多元化方向扩张;另一方面,则积极推进了内部组织架构、市场营销架构和品牌经营架构为主要内容的“三个整合”。 新飞的“三个整合”,在企业组织架构上,成立了冰箱、冷柜、空调三个事业部,实行两端资源共享,即采购、销售一个体系,由“垂直式”管理向“扁平化”管理过渡,使企业运作灵活高效,更加贴近市场,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在营销体系方面,改造和健全销售团队、销售网络、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逐步完善一个多种家电产品共享的营销服务平台,营销队伍也由过去高度集权管理向适度放权管理转变、由存量销售向订单销售转变;另一方面,新飞借切入空调业向相关多元化扩张的契机,着力加强品牌的支撑度、厚度与强度,努力增加品牌的内涵与外延,同时,充分发挥技术、人才、管理等优势,通过境外设厂及利用全球信息网络资源优势,加快国际化步伐,打造新飞自己的国际品牌形象,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在新飞人看来,他们今年一季度的业绩不过是新飞“二次创业”和“三个整合”初见成效的自然结果。 源自某权威部门的一份统计数据为新飞的业绩提供了佐证。按照它的排序,今年1-3月的冰箱市场,海尔位列第一,新飞紧随其后,而以前始终在一、二位的科龙(容声),则落到第三。“四、五月的统计数据很快就会出来,排序将会依然如此。” 然而,真正令媒体感兴趣的,不是新飞冰箱上升到了第几位,而是这种排序的变化所透露出的另一层信息:众所周知,中国冰箱业的格局—尤其是“四大家族”的座次—历来“井然有序”,但是现在骤然生变,似乎预示着一场暴风雨即将到来。 事实上,在业内人士看来,新飞由第三窜升至第二的主要原因,是维持冰箱格局的各方力量此消彼长所致。具体来讲,就是受累于连年人事震荡、股权变更的科龙和备受亏损“折磨”的美菱,为其它人奉上了一块诱人的蛋糕,新飞这回不过是“眼明手快”而已。 万事同理,曾广为媒体引用的美的空调公司总经理刘亮的一句话,似乎也同样可以搬到冰箱业:“1996年、1997年间,若不是当时的前两位品牌春兰、华宝相继出现问题,哪会有美的、格力的今天?”与空调业不同的是,除“四大家族”海尔、新飞、科龙和美菱内部的争权夺位外,冰箱业还有好多的阴谋者在苦撑待变,一场“破”与“立”的较量已经发端。 两类“阴谋家” 这些阴谋者可大致分为两股势力。 其中一股势力,众所周知就是洋品牌。它们在总结了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两进两出”的血泪教训之后,终于学到了“中国功夫”。 洋品牌这次使出的“拳法”是猛攻中高端市场,第一步招揽国内优秀人才,然后充分发挥自己在工业设计、终端推广、品牌形象等方面的优势,当然还有一大“高招”就是利用“高价高质”的心理暗示作用。 这些特点显然为中国新兴的中青年高收入者们所青睐,实际上,与他们抢食同一块蛋糕的竞争者并不多—“四大家族”中,新飞、美菱过份注重质优价平,科龙(容声)由于品牌定位失误而将此前拥有的地盘拱手相送,真正参与争食的唯有海尔一家而已。 从1997年起,以伊莱克斯、西门子和三星为代表的洋品牌重新快速崛起。根据赛诺市场研究公司对全国35个城市106家大中型商场的统计监测,到2000年末,它们已抢占了中国城市市场近30%的份额。另有资料显示,在2001年,洋品牌市场占有率继续攀升,前三季度已分割了总体市场25%左右的份额。 实际上,这就是此前媒体大肆渲染的“土洋之争”,或者所谓的“洋品牌卷土重来”的故事梗概。有一种江湖传言说,其实它不过是一个由某洋品牌成功策划的、成功的宣传案例而已。 应该说,就目前来看,洋品牌的“阴谋”已部分得逞。有资料显示,“四大家族”的市场份额之和已由高峰期的75%跌至去年的64.9%。 另外一类“阴谋家”就是人们所称的“冰箱新军”,它们为数不少,比如TCL、康佳、海信、春兰、荣事达、小天鹅、美的等等。 “冰箱新军”虽然目前尚无建树,但却“贼心不死”,而且不可小觑,其中原因很简单:他们的“东家”都是家电业赫赫有名的主儿,有资金、有品牌、有渠道。 这些“新军”有如饿狼一般游弋于冰箱市场,一边埋头修炼,一边四处驳火,在战火中寻找更大的机会。 以往,“四大家族”就像一座巨大的冰山,令它们难以逾越,但是这座冰山现在已经露出了裂缝,垂涎者们由此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现在的问题是,阴谋家们能够如愿以偿吗? 微妙的战局 目前,冰箱格局的构成可以大致分为四个板块,最大的一块自然是“四大家族”(64.9%),紧随其后的是重新崛起的洋品牌,然后是华凌、上菱、长岭等区域品牌,以及美的之类的冰箱新军。 现在看来,对“四大家族”最具挑战性的是洋品牌,而且,它们的野心似乎远远看不到止境。来自西门子的消息说,在继续夯实3000元以上价位产品市场基础的同时,西门子今年将推出价位在2000元至3000元之间的中档产品。而伊莱克斯则正在将市场重心由中心大城市移向二三级市场。 当然,“四大家族”绝对不会坐等情况变得更糟。事实上,它们的反攻已经铺开。 细心的人们发现,从去年开始,“四大家族”纷纷改换了广告形象。比如科龙,启用“梦想无界,科技无限”作为新的广告语,全然一副科技品牌的模样;再比如新飞,原本沿用多年的“新飞广告做得好,不如新飞冰箱好”的广告语也被束之高阁,取而代之的是“新飞,倡导绿色生活”。 紧随广告形象变化之后的是其产品路线的变更,“优质高价”的高端产品开发被它们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去年以来,海尔、新飞、科龙大打科技牌、节能牌、营养牌、健康牌、环保牌,针对市场需求的变化相继推出了一系列颇具竞争力的高端冰箱产品,如科龙推出了“九段养鲜”生态冰箱,新飞则推出采用了电脑智能、数字保鲜、双系统循环、超大视窗数显等最新科技的“数码神鹰”三大系列保鲜冰箱,等等。 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两大板块相互之间的攻防已至刺刀见红的程度。 相对而言,冰箱新军尽管雄心勃勃,但它们一时还不能与上述两大阵营相提并论。于是,它们利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机,忙于向国际巨头投怀送抱,以获取后援,比如美的与东芝在冰箱项目上的合作。而业内人士分析说,其它新军要想有所斩获的话,必然会与美的殊途同归。 至于那些困守“孤岛”的区域品牌,它们日渐式微,已为外界普遍看淡。 不过,现在断言这四方力量的较量最终谁胜谁负,显然为时过早。 论持久战 冰箱业的竞争注定将是一场马拉松式的长跑。 众所周知,能够让市场得到快速清洗的途径无非两条:一是发生激烈的价格战,二是出现在核心技术领域取得革命性突破的少数企业。 但是显然,在冰箱业,这两条无论前者还是后者出现的可能性,现在看来都微乎其微。 先以后者而论,大家公认冰箱业已是一个成熟的行业,而成熟的行业短期内很难再出现革命性的技术突破。 至于前者,曾经为大部分人所难以理解。其实它的道理很简单:在一个利润微薄、格局均衡的行业里,任何一家的贸然行动,都可能陷进“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泥潭。更何况,螳螂捕蝉,尚有黄雀在后呢。 既然如此,大家只有强忍“祸心”,苦候时机了。 于是,企业各自的“体质”这时便显得格外重要,它将决定在这场持久战中,谁会笑到最后,谁会半路摔倒。而所谓“体质”,这里实际上指的是企业在规模成本、运营效率、资金实力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综合实力。 有公开的资料显示,海尔、科龙、新飞、美菱的年产销量都超过100万台,而洋品牌的产销数字则大都在40万台以下,对比之下,“四大家族”的规模优势应该相当明显。而现在产销量偏低的洋品牌,虽然表现风光,背后其实有苦难言。 据知情人士透露,冰箱行业也有“假洋鬼子”,比如现时风头正劲的某洋品牌,实际上是由一本土人士以租赁品牌的方式在国内经营的,据说除每年要背负4%(按年销售收入)的品牌租用费外,由于其运作资金来自香港的高息融资,所以财务负担十分沉重。 事实求是的讲,由于管理机制套用国际模式,所以在营运效率上,洋品牌可能要比本土品牌稍胜一筹。不过,这里面可能会有一些认识的误区,比如新飞,人们常常将它视为一家死板的国有企业,但其实它于1994年,就已变更成了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特别是从1999年与通用电器联盟,推行“西格玛”管理方式之后,营运效率显著上升。 另外,正所谓耳聪目明,对市场变化的敏锐程度,也是企业“体质”的一大构成要素。 调查发现,冰箱保有量中的51%为1994年以前购买的产品,而且其中更有23%的为1990年之前购买的产品,它们将在3-5年内更新换代。事实上,更新换代、出口和新购需求已在冰箱市场成三足鼎立之势,而二次购物的消费者相当理智,对产品档次功能有更高的要求,影响他们购买的因素,更多的是冰箱本身的技术及内在质量等。 尽管在这方面洋品牌已先人一步,但本土品牌并不会轻易服输,这从它们“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反攻高端市场可以看出些许端倪。 自率先大规模生产无氟冰箱以来,新飞冰箱的销量一直是稳步攀升,尽管增幅不大,但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在持久战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少犯错误,以免半路摔倒。”李根说。 ---摘自《中华工商时报》


微信公众号


个人微信

0371-60957609
13007606916
13223029089


电脑版

河南民权制冷装备博览会 ©2019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15093426573 / 0371-60957608)

房车 房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