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民权制冷装备博览会
展会报道 展会新闻 媒体报道
参展企业 制冷装备及家用电器整机 参展企业
展会指南 展会概况 展商及展位 参观日程 活动日程 展会交通 现场及周边服务 专业观众 下载专区
民权
民权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走进园区 领导关怀 项目库 新闻动态 企业风采
民权县人民政府 民权新闻 政府采购 优惠政策 社会保险 驾驶员服务 非机动车服务 社会救助 机动车服务 疾病防控信息 其它 医疗保险信息 高中 劳动仲裁 学前教育 小学 计划生育信息 供电服务 中学 供水服务 医疗机构信息 医疗信息费用信息 高等教育 专家信息服务 特殊教育 招商项目 投资环境
基层动态 乡镇动态 单位动态
旅游资讯 游在民权 旅游资讯 办事指南 政策法规 名胜景观 旅游培训 旅游企业
首页>行业资讯>行业新闻

科龙3亿元整体收购吉林吉诺尔冰箱厂计划已初步到位

2002年10月17 00:00:00 来源:中国空调制冷网
客服电话:0371-60957609

2002年的国庆节对顾雏军来说,可谓双喜临门。 一则ST科龙通过了德勤审计师和审计委员会对其中报财务业绩的审阅,审阅报告表明,德勤和审计委员会对科龙的中报业绩无异议,科龙中报显示的1.12亿元盈利真实有效。二来顾氏3亿元整体收购吉诺尔冰箱厂的计划已初步到位。 此外,科龙董事会对公司的未来运营环境的乐观态度得到德勤方面的肯定。 10月3日,科龙电器在上海举行中报发布会,记者趁机采访了备受媒体关注的科龙掌门人顾雏军。 依靠并购起步 在收购了著名的制冷家电制造商--科龙电器之后,顾雏军的身影频频暴露在传媒的聚光灯下,这位一向行事低调的制冷专家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他已走向前台,他的一举一动都将因窥探猜测而被放大。 中国制冷业界几乎没有人怀疑这样的事实:顾雏军开口说话,行业中人都会侧耳倾听。众人眼中,顾雏军的身份不仅仅是制冷技术专家,他的另一项专长更引人瞩目,有人称之为“财技”,也有人称他为“资本专家”或“玩家”。 顾雏军所到之处,关于投资购并、资本运作等方面的传言便铺天盖地。 在今年早些时候,顾雏军出席华意压缩机收购浙江一家企业的剪彩仪式,因科龙集团拥有华意压缩30%的股权。顾氏也因这个机会,与当地政府签订了江西省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购地2500亩,投资巨型制冷家电工业园,并趁机收购江西省南昌市早期的家电制冷企业--齐洛瓦,实现了其资本扩张的第一步。 此次顾雏军整体收购吉林吉诺尔冰箱厂,总共花费3亿元人民币。用顾氏自己的话来说,一是看中其完整的生产线,尽管吉诺尔电器已经退市,但几个来回的仔细考察后发现,其生产线非常完整,仍然具有90年代中期先进水平,经过改造后年产冰箱可达到100万台。除此之外,更深层的目标是瞄准吉林紧邻的俄罗斯、蒙古、朝鲜这一潜在的巨大市场。 顾雏军告诉记者,一旦江西齐洛瓦和吉林吉诺尔冰箱厂全线投产,科龙电器的冰箱年产量将达到500万台,这个数字约占全球电冰箱年产总量的25%。 瞄准国际品牌 顾雏军从未掩饰其雄心壮志,顾雏军还明确地告诉记者,入主科龙只是在中国实现上下游产业链配合的开始,这只是他的初步理想。现在他仍然还是在和其他的企业谈收购的事情,当然不一定是上市公司。其实早在4年前,他就想在美国实现自己做一个制造商的梦想,但当时由于钱不够,买不下当时那个市值2.8亿美元的美国制冷公司。现在想起来仍然耿耿于怀,总觉得心愿未了。 根据科龙副总裁严友松的阐释,“顾雏军的想法是要在世界上打造一个主流的制冷家电制造商,所谓主流就是高中低各种档次的产品都有,不只是在中国卖,而且要在发达国家、中等经济水平国家、发展中国家都能够形成足够的竞争力。为此,纵向和横向的整合都会有,科龙的并购行动也在进行中。顾氏的最终目的是要在国际制冷行业取得话语权,并能和西门子、伊莱克斯、LG、奥克斯平起平坐。” 依此判断,顾雏军扮演的不仅仅是“制造商”的角色,而是整个产业的“整合者”。传媒对此类“整合者”称为摩根,而有人认为中国产业格局已经进入到一个“类摩根时代”。 打造“中国摩根” 所谓“摩根时代”,是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北美,当时美国国内分散重复建设,恶性竞争,市场毫无秩序,有几百家钢铁厂、两三百家汽车厂,谁都不上规模,价格战横行。后来金融巨头J·P·摩根重组了美国产业,其最大的动作是将所有的钢铁厂重组成一个全国性的钢铁公司,进行了有规模的产业升级换代。 100年后,中国出现了惊人相似的一幕。除了国家垄断的产业之外,其他多数产业好像一盘散沙,大家都难以找到盈利点。 顾雏军以空调行业为例向记者证实他的观点。1996年中国有100家空调生产厂商,这一数字在2001年增加到了400家。从规模经济的角度看,400家空调企业对中国的市场需求和消费能力而言的确是太多了。而来自市场上的残酷竞争并未产生优胜劣汰的根本局面,但企业间的并购便成为另一个可供选择的工具。 由此看来,顾氏决心要当中国制冷业龙头的“野心”已昭然若揭,不仅如此,这其中还包含着强有力的商业逻辑。 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简森在1992年美国金融学会年会的主席致辞中,曾深刻阐释了整合者对产业的作用。当某一产业最终形成过剩的生产力时,解决之道是需要一个企业退出机制。但企业主动退出一个“微利”行业在现实经济中并不常见,大多数的“退出”要借外在的并购行为去实现。而推动这一进程的正是那些“整合者”,将此项事业推向极致就的是“摩根”。但顾氏更强调一个不需回避的商业现实。即中国无可比拟的优势使其日益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这是给中国的制造企业提供了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但这次机遇的时间不会太长,若不能在短时间内抓住,机遇稍纵即逝”。 顾氏再次向记者列举了二战后的50余年来,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发生了3次大的转移。第一次转移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德国转移,自己则集中发展半导体、通信、电子计算机等技术密集型产业。 第二次发生在20世纪60、70年代,日本、西德等国将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东亚地区转移。亚洲“四小龙”获得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与出口的良机,由进口替代型向出口替代型转变,一跃而成新型工业国。 第三次是90年代,全球产业开始了新一轮的调整,中国首当其冲,“世界工厂”舍我其谁? 成功的涵义 顾雏军认为,这些是诞生“中国摩根”的外在土壤。“中国企业能否抓住机会提前准备,发展自己?这种提前的准备首先是生产核心技术的适应能力,其次是有无足够的规模去满足多方的需求。因此,企业上规模和产品线的丰富就变得非常重要。我们要通过前者产业链来纵向整合、后者规模整合方式为未来作准备。” “技术是我们的生命。”顾雏军认为,国际家电巨头像GE、惠尔普最终都会把他们的生产线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但这个过程可能需要3—5年的时间。这就是科龙的发展空间。如果不能形成能够和国际巨头抗衡的力量,那么只有死亡。 赢者总是比竞争对手快半步。顾雏军被视为行业的先行者。 没有核心技术作为支点,品牌魔方便不会运转自如。将科龙的技术底蕴与格林柯尔在上游产业的优势对接,抢占制冷技术制高点,这也是顾氏收购科龙的初衷。 在顾雏军眼里,国内任何品牌都不是竞争对手,“科龙的竞争对手是GE、西门子。如果不能叫美国人难受的话,那不叫成功。” 这一切,似乎让人们看到了一个以对中国制冷产业进行整合为使命的顾雏军,他的制冷“中国摩根”梦并非遥不可及!


微信公众号


个人微信

0371-60957609
13007606916
13223029089


电脑版

河南民权制冷装备博览会 ©2019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15093426573 / 0371-60957608)

房车 房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