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民权制冷装备博览会
展会报道 展会新闻 媒体报道
参展企业 制冷装备及家用电器整机 参展企业
展会指南 展会概况 展商及展位 参观日程 活动日程 展会交通 现场及周边服务 专业观众 下载专区
民权
民权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走进园区 领导关怀 项目库 新闻动态 企业风采
民权县人民政府 民权新闻 政府采购 优惠政策 社会保险 驾驶员服务 非机动车服务 社会救助 机动车服务 疾病防控信息 其它 医疗保险信息 高中 劳动仲裁 学前教育 小学 计划生育信息 供电服务 中学 供水服务 医疗机构信息 医疗信息费用信息 高等教育 专家信息服务 特殊教育 招商项目 投资环境
基层动态 乡镇动态 单位动态
旅游资讯 游在民权 旅游资讯 办事指南 政策法规 名胜景观 旅游培训 旅游企业
首页>行业资讯>行业新闻

从“三砸双菱空调案”谈企业危机管理

2003年09月01 00:00:00 来源:中国空调制冷网
客服电话:0371-60957609

国内首例损害商品声誉案——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三砸‘双菱’空调案”尘埃落定:2003年7月17日,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这起国内首例损害商品声誉案做出终审判决,驳回了涉案陈恩等4人的上诉,原告上海双菱空调器制造有限公司胜诉。 “三砸双菱空调案”的具体原委是这样的:2001年4月,陈恩、金月根、金家祥等三人共同承租了某度假村客房部后,向连云港一电器公司购买了84台(价值人民币27万余元)双菱空调器。2001年11月,陈恩等人以质量问题为由,向上海双菱空调器制造有限公司投诉,双菱公司派员赴连云港进行检测和协商,但最终双方并未达成一致意见。当年12月及次年1月份,时任记者的钱广如在利诱下,先后采写了有关上述事件的两篇报道,一篇为《噪音超标被处罚,客户索赔200万——84台双菱空调惹麻烦》(下文简称《噪》),一篇为《双菱空调惹麻烦有续闻——业主停业索赔300万元》(下文简称《双》),登载于《南京晨报》上。2002年3、5月间,陈恩、金月根、金家祥三人分别在上海、南京两市商业、交通要道,悬挂“双菱空调、质量低劣”的宣传语,当众各砸毁双菱空调一台。

“三砸事件”后,上海双菱空调器制造有限公司诉诸公堂。上海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等部门依照法定程序,对案件所涉及的空调进行了抽样检查,结论为该批空调制冷量、致热量及噪声检验结果均符合国家标准。在此情况下,奉贤区检察院以损害商品声誉罪对涉案的陈恩、金月根、金家祥、钱广如4人提起公诉。奉贤区法院经审理后认为,陈恩等4人故意捏造并散布双菱空调质量低劣的虚伪事实,对双菱空调的商品声誉进行损害,给双菱公司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并以损害商品声誉罪,判处陈恩有期徒刑1年,并处罚金人民币3万元,判处金月根、金家祥、钱广如每人罚金人民币3万元。四人均不服,向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在审理后维持了一审判决,认为:陈恩等人在个别空调可能存在瑕疵的情况下,即向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散布有关双菱空调“质量低劣”、“投诉无门”的言论,属于捏造并散布虚假事实的行为。“三砸事件”使双菱空调声誉遭到重创,造成直接损失为57万余元人民币。根据以上的事实、情节和危害程度,应当认定陈恩等4人犯有损害商品声誉罪,并受到相应的刑事处罚。

虽然,“三砸双菱空调案”最终以上海双菱公司借助法律手段,打击了陈恩等4人恶意捏造、散布虚假信息的不法行为,维护了双菱空调的合法权益而告终,但从企业危机管理的角度来分析,上海双菱公司的所作所为并非尽善尽美,仍有可圈点之处。

首先,没有正确的危机意识,被动应战,贻误了速战速决的时际。2001年12月,伪记者钱广如歪曲事实真相,撰写第一篇文章《噪》,发表在《南京晨报》上,对“双菱空调”的声誉造成了损害,此时,“双菱空调危机”已经发生,但上海双菱公司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从而没有采取任何危机应对措施来阻止事态的发展。2002年1月,钱广如又续写了《双》一文,对“双菱空调”的声誉造成了更深程度的损害,上海双菱公司仍然没有采取任何应对措施。直到2002年3月陈恩等三人在沪、宁两地悬挂对“双菱”不利的“双菱空调、质量低劣”的宣传语,并当众砸毁双菱空调的恶性事件,上海双菱公司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于5月份将汲案的陈恩等4人诉诸公堂,仓促应战,此时距钱广如撰写第一篇文章已有半年之久。

树立正确的危机意识,是企业危机管理的思想准备,也是危机处理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但实际上大部分企业(国内企业尤为突出)都没有摆脱常规经营的定势思维,普遍危机意识淡薄,一旦发现自己陷入了危机,或者束手无策,长期保持沉默,或者本能地去找政府部门帮助化解,或者采取一种对抗强硬的态度。“砸大奔事件”中奔驰公司的傲慢与自大、“马皮阿胶事件”中福胶领导者的矢口否认和“帕杰罗事件”中三菱公司的推卸与周旋,都是因为没有树立正确的危机意识。另一方面,凡是成功的危机管理案例必定都是以正确的危机意识为“隐形武器”的,中美史克医药公司面对突如其来的“PPA禁令”有条不紊的从容应对和在SARS危机中,摩托罗拉公司在一名员工患病的不利形势下,快速启动危机管理机制,就是两个典型的成功案例。

谈到危机意识,就不得不提及两年前深圳华为公司老总任正非那篇引起各大企业管理者共鸣的当代惊世之作——《华为的冬天》,文中“狼来了”的危机意识提高了应对危机制灵敏度,增强企业面对危机与风险的应对能力,在意识的高度上保障了华为的持续发展。

--中国空调制冷网 小新 摘自中国营销传播网


微信公众号


个人微信

0371-60957609
13007606916
13223029089


电脑版

河南民权制冷装备博览会 ©2019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15093426573 / 0371-60957608)

房车 房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