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民权制冷装备博览会
展会报道 展会新闻 媒体报道
参展企业 制冷装备及家用电器整机 参展企业
展会指南 展会概况 展商及展位 参观日程 活动日程 展会交通 现场及周边服务 专业观众 下载专区
民权
民权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走进园区 领导关怀 项目库 新闻动态 企业风采
民权县人民政府 民权新闻 政府采购 优惠政策 社会保险 驾驶员服务 非机动车服务 社会救助 机动车服务 疾病防控信息 其它 医疗保险信息 高中 劳动仲裁 学前教育 小学 计划生育信息 供电服务 中学 供水服务 医疗机构信息 医疗信息费用信息 高等教育 专家信息服务 特殊教育 招商项目 投资环境
基层动态 乡镇动态 单位动态
旅游资讯 游在民权 旅游资讯 办事指南 政策法规 名胜景观 旅游培训 旅游企业
首页>行业资讯>企业之窗

海尔美的格力狂撒800亿 谁买得更值?

2016年08月30 09:31:14 来源:中国制冷网
客服电话:0371-60957609

中国制冷网】2016年,家电圈的关键词从“跌跌跌”变成了“买买买”。

这一年,先是青岛海尔以55.8亿美元完成对GE家电的收购,随后美的集团514亿日元收购东芝白电、37亿欧元收购德国库卡,最后是格力电器拟130亿元并购珠海银隆。

到目前为止,三大家并购动用资金超过800亿元,在家电业史无前例。美的和格力净资产都在600亿元左右,青岛海尔净资产240亿元,800亿元等于耗尽了一个“美的+海尔”。

花这么大代价,值吗?

2016年,国内市场天花板越来越低,格力中报营收下滑1.85%,美的和海尔估计也是双双负增长。人民币还处于货币超发期,优质资产绝对是稀缺资源。

另一方面,全球家电产业大转移,欧美和日系企业纷纷退出,留下大片市场空间。手握大把现金的中国企业,并购几乎是本能的选择。

买买买,什么才是优质资产?海尔合并同类项,美的布局机器人,格力收购新能源争议最大,质疑声甚至超过了手机。

短期看,并购打破了天花板,营收再创新高。合并报表后,美的将站稳1500亿冲击2000亿,青岛海尔跃过1200亿,首次与格力平起平坐。

长期看,买来的资产能不能消化成自己的?协同效应有多大?能不能打开新的市场,并且在新市场上比别人做得更好?

公司不是财务投资者,不能只看价格和资产收益率。只有买来的生意能增值,成长性甚至超过原有业务,才是对股东最大的回报。

海尔:买得最大,难度更大

海尔买GE家电的金额最高,并购对象体量最大,主业关联度最高。不过青岛海尔自身在三大家中体量最小,现金储备和净利率最低,且海尔自身还在转型中,并购的难度最大。

2016年6月,青岛海尔公告收购GE家电的交割价为55.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72亿元,其中自有资金40%,银行贷款占60%,也就是说自有资金要支出22.3亿美元,贷款33.5亿美元。

一季报显示,青岛海尔账上货币资金为254亿元。这次并购用掉了现金储备的60%。国家开发银行给了33亿美元贷款,贷款利率3%,不过据说海尔有友情价,不用担心负债率。

按照海尔的公告,2015年GE家电实现营业收入388亿元,实现净利润14亿元,这意味着2016年青岛海尔营收将超过1200亿元,净利润50亿元左右,较并购前增长40%和25%。

青岛海尔原本在三大家上市公司中体量最小,引入GE外援后,一下和格力平起平坐,仅次于美的。

2015年海外销售在青岛海尔全部营收中占21%,为186.5亿元,并购GE之后这一比例会涨到40%以上,直追海外占比最高的美的。

但是从盈利能力看,GE还不如海尔。青岛海尔的净利率长期在6%左右,只有格力和美的的一半,GE家电更低,2014年净利率3%,2015年要出售了,利润神奇的大涨三分之一,净利率也才4%。

买GE,对海尔的净资产收益率没啥帮助。2015年青岛海尔的净资产收益率16%,格力和美的都在30%左右,两倍于海尔。基本符合家电行业老大老二赚翻,老三不赚钱的规律。

2011年海尔收购了日本三洋,2012年海尔又以7亿美元的价格拿下新西兰斐雪派克。不过并购前这些品牌已非主流,整合只是解决了生存问题,对海尔全球战略的作用不大。

GE就不同了。GE在美国市场占有率在前两位,厨电排名第一。海尔进入美国虽早,但一直不赚钱,拿下GE有可能扭转这种局面。

GE对中国市场有多大帮助?海尔计划在2017年引入GE旗下的厨电产品,不过售价十几万的GE瞄准的本来就是小众市场,之前海尔收购新西兰的斐雪派克在国内也有专卖店,但销量寥寥无几,海尔真正卖得好的高端家电还是卡萨帝。

海尔正处于前所未有的转型期,彻底打散大公司的组织架构,搭建创客平台,推行人单合一,几乎所有经典管理理论都被否定,在学界和企业界都引起了广泛关注。但海尔的转型在市场层面并未得到验证,它需要更多时间。

一季报显示,海尔经营状况正在改善,Q1营收222.4亿元同比下降8.35%,不过增长了48%达到19.48亿。毛利率28.6%,提高了1个百分点。

海尔在冰洗空三大品类上面临格力和美的的强力挤压,2016年虽然业绩有所改善,但要背上400亿的GE往前走,压力山大。海尔砍掉中层、人单合一那一套,放到美国能管用吗?

据说海尔集团轮值总裁、青岛海尔CEO梁海山即将赴美出任GE家电CEO,不知道能否加大整合胜算?

美的:机器人到底赚不赚?

2016年美的接连扫货东芝白电、意大利中央空调Clivet和德国库卡,海外并购一下子从零到三,整合力能跟上方洪波暴买的速度吗?

美的最大的挑战是库卡。三轮要约收购结束后,美的持股库卡比例锁定为95%,按照115欧元每股价格计算动用资金37亿欧元,折合人民币276亿元。2015年报显示,美的现金流为267亿元,今年的三笔收购相当于把账上现金全花光。当然有银行贷款,不过公告并未披露贷款比例,估计美的拿到的利率不会比海尔更优惠。

美的重金砸入的机器人,比空调还赚钱吗?

美的公告显示,2015年库卡集团实现营业收入30亿欧元,息税前利润为1.36亿欧元,税前利率为4.5%,不到美的的一半。ABB、发那科、安川和库卡,机器人四大家的净资产收益率长期在12%到13%,无法和美的30%的净资产收益率相比。

当然,30%的净资产收益率全球罕见,要找到同等水平的收购标的几乎不可能。(除非美的收购格力)

既然如此,美的为何巨资砸向机器人?

高成长性和协同性,高技术门槛,稳定的盈利能力,完全符合美的第二跑道的标准。

美的正在推进精益制造,按照方洪波的计划,两年后工人总数要压缩到8万人,效率却要提升三分之一,库卡的协同效应是关键,年营收1400亿的美的自己就是最大客户。至于海尔、格力会不会用库卡就难说了。

更重要的是,作为控股股东美的获得了库卡的全部技术和品牌,在智能制造的核心领域掌握了话语权,这是之前德国政府担心库卡外嫁的主要原因。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工业机器人的渗透率为每万名工人17台机器人,远远低于韩国的365台和日本的211台。目前库卡营收中46%来自欧洲,35%来自北美,只有19%来自亚太和其他地区。

按照美的的计划,2016年库卡在中国的营收将从之前的4.5亿欧元增长到10亿欧元,超过100%的增长率秒杀空调。

2015年库卡营收30亿欧元,在四大家中排名垫底,和美的合资的安川年营收在40亿美元左右。如果把这两块都算上,美的机器人业务营收规模将达到 500亿元,仅次于空调,考虑到机器人的高成长性,未来超过空调只是时间问题。

拿下库卡,意味着美的在空调之外打开了新市场,且速度远超过格力自主研发的智能装备。

这很像当年的小天鹅。2008年美的以16.8亿元收购小天鹅25%股权成为控股股东,当时公司内外一片嫌贵。

现在小天鹅增值近10倍,是美的多元化的重要基础,洗衣机占有率第二名的小天鹅是美的多元化的基础,没有小天鹅就没有今天的美的。相比之下,零基础的美的冰箱压力就要大很多。

库卡会成为第二个小天鹅吗?

这要看连吃三家的美的会不会消化不良。

美的已经宣布东芝将保持自主经营,只在采购和海外销售上给予支援。东芝提出2017年要扭亏为盈,长期亏损的东芝短短一年就能盈利?好得令人难以置信。

库卡不是东芝,无论技术和品牌都要优于美的,整合难度更大。并购之前,大多数库卡员工根本没听说过美的。美的团队够不够国际化?文化够不够开放?是否足够自信能整合库卡?

仍有待时间检验。

格力:新能源的水很深

手握千亿现金的格力为什么并购最小、出手最晚?

董明珠说了:“家电企业送我我都不要.格力坚持自主研发,我们历来不收购外资企业。”一句话秒杀美的和海尔,是她的一贯风格。

格力130亿元并购银隆还在等待股东大会和证监会批准,但引起的争议一浪高过一浪。收购价格、增发方式,甚至钛酸锂技术本身都面临诸多质疑。

格力这次并购银隆总共增发约14.8亿股,占原有股本的25%。这意味着除了参与100亿定增的大股东和董明珠,所有股东持股比例都被摊薄了20%。

股东最不能接受的是15块钱的增发价,8亿股GL股票的实际价值超过200亿,这还不算分红,银隆股东光分红就能再拿10亿。

用低估值的GL股票去换高估值的银隆,这是什么买卖?

按照格力发布的审计报告,银隆净资产为42亿元,2015年营收38.6亿元,净利润4.2亿元。照此计算净资产收益率不到10%,而格力净资产收益率是27%。

新能源汽车本身具备高成长性,但银隆主打的公交车高度依赖政府补贴,2015年38亿营收中有10亿是政府补贴,一辆公交车补贴50万。

这些年凡是政府扶持的,从TD-SCDMA到风电再到光伏,最后哪个成了?新能源的水很深,格力下水会不会呛着?

银隆的钛酸锂技术能量密度低是硬伤,续航里程短,所以银隆主要做公交车。就是10年不换电池,一辆车用10年也早该换了吧(想起了格力手机三年不换)。

格力多元化,小家电错失良机,手机只是玩票,智能装备有美的库卡的强力竞争,新能源能不能押对宝?

银隆在并购说明会上说,电池能量密度已经提升了40%,上半年储能系统销售2个亿,全部订单收入已经超50亿,全年目标100亿,完成7亿利润目标无压力。银隆已经承诺,未来两年利润达到10亿元和14亿元。

如果真是如此,那格力就是捡到宝了,股权稀释也算物有所值。

三大家并购中,格力出手最小才130亿,赢了当然好,输了影响也很有限。2015年中报显示,格力账上货币资金有900多亿,空调家底太厚了。

但这毕竟是格力第一次并购,示范意义大于财务意义。这还关系到投资者对董明珠个人的信任问题,要知道“信心比黄金更宝贵”。

格力依然是中国家电业最优秀的企业之一,有没有银隆都无损格力的价值。但天花板确实已经压制了格力的成长。

智能装备、手机、新能源,任何一块单独做都是千亿级的市场,2000亿指日可待,就看格力能抓住哪一块了。


微信公众号


个人微信

0371-60957609
13007606916
13223029089


电脑版

河南民权制冷装备博览会 ©2019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15093426573 / 0371-60957608)

房车 房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