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民权制冷装备博览会
展会报道 展会新闻 媒体报道
参展企业 制冷装备及家用电器整机 参展企业
展会指南 展会概况 展商及展位 参观日程 活动日程 展会交通 现场及周边服务 专业观众 下载专区
民权
民权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走进园区 领导关怀 项目库 新闻动态 企业风采
民权县人民政府 民权新闻 政府采购 优惠政策 社会保险 驾驶员服务 非机动车服务 社会救助 机动车服务 疾病防控信息 其它 医疗保险信息 高中 劳动仲裁 学前教育 小学 计划生育信息 供电服务 中学 供水服务 医疗机构信息 医疗信息费用信息 高等教育 专家信息服务 特殊教育 招商项目 投资环境
基层动态 乡镇动态 单位动态
旅游资讯 游在民权 旅游资讯 办事指南 政策法规 名胜景观 旅游培训 旅游企业
首页>行业资讯>渠道

艾肯20周年丨中国空调业:“无形之手”下的涅槃

2016年07月01 00:00:00 来源:艾肯空调制冷网
客服电话:0371-60957609

在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强国战略和经济周期下行压力的双重背景下,探讨当下中国家电行业,特别是空调行业所面临的困境与出路,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过去的三十多年里,在以空调为代表的中国家电业中,崛起了众多驰名世界的民族品牌,发展出较为完备的产业链和相对发达的渠道网络,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培育出了日益理性、成熟的消费者。可以说,作为市场化程度最高、竞争最充分的一个代表性行业,中国空调制造业将为深入“把脉”中国制造行业(至少是民用品制造业)的整体状况,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观察的“具体而微”的标本。

本文试图将对空调行业的回顾与展望,置于中国家电行业30多年的发展史中予以考察。这无疑将增强思考的情景感和深邃度。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期望:从产业变迁中,寻找到推动产业升级与引导企业转型的较为稳妥、务实的发展路径。

首先,看几组数据——

数据一:

目前,我国空调器产品占世界产能的70%,冰箱产品占世界产能的50%,洗衣机产品占世界产能的40%,彩电产品占全球产能的80%,绝大多数小家电产品80%以上的产能也在中国。

数据二:

2015年,房间空气调节器累计生产15649.8万台,与上一年同期基本持平;家用电冰箱累计生产8992.8万台,同比下降1.9%;家用洗衣机累计生产7274.5万台,同比增长0.7%。12月当月同比增幅,分别为:1.0%、-6.1%、-9.4%。

从销售情况看,空调为例,2015冷年,库存总量创下历史新高,达到4100万台,同比增幅高达48.55%。整体家电行业产销率95.0%,较去年同期下降1.2个百分点。

数据三:

2014年9月下旬,格力空调20年来首次主动发起价格战,从而引发全行业品牌主动或被动跟进,且促销型号涵盖变频、智能等中高端主力机型。2015冷年,工业企业空调出货均价2430元,同比下降16.2%,降幅为过去十年之最。在今年的“五一”黄金周,整体市场价格持平,但挂机APF一级深跌12.3%;作为零售增幅最大的线上市场,均价仅为2441元,同比下降4.4%。

数据四:

2016年1月15日,青岛海尔拟通过现金方式(40%自有现金+60%贷款)向通用电气购买其家电业务相关资产,交易基础价格为54亿美元,并获GE 品牌使用权。3月30日,美的集团公告称,美的将与东芝株式会社(“东芝”)正式签约,以约537亿日元(约合4.73亿美元)收购东芝家电业务的主体“东芝生活电器株式会社”(“东芝家电”)80.1%的股权。

以上数据,所勾勒出的现实和呈现的问题,可一言蔽之,即:全球最大制造中心的中国家电业,正面临着市场低迷、需求不足、库存高企的巨大压力。深层次上,则经历着大规模制造的转型之痛。作为一种“应急”手段或战略举措——价格洗牌与资本扩张,已成为强势在位企业们突破困局看似必然的选项。

那么,上述企业行为背后的逻辑是什么?能否奏效?或者更深入一步,造成今日中国空调业困境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中国空调业未来之路在何方?

一、发展:市场驱动的赶超之路

(一)发展阶段:从市场短缺到全球中心

“历史是现实的根源”。让我们先简要回顾中国空调行业一路走来的风雨历程,梳理其驱动因素,并为未来发展之路照亮方向。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空调业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0年末。改革开放带来了国民经济的复苏,也催生了包括家电在内的消费品制造业的兴起。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视机等家用电器开始进入百姓生活,且品种逐渐丰富。这一时期,是典型的“卖方市场”,产品供不应求。

第二阶段,1990年代初至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际。1992年之后,在市场经济改革热潮中,国内市场逐渐繁荣,国际贸易节节攀升。一方面,在引进外资的政策吸引,全球企业降低制造成本,和占领中国及亚太市场的战略驱动下,大批跨国家电企业涌入中国市场。日立、夏普、大金、三菱 、三星、LG、松下等外资家电巨头,几乎都是在这一时期通过合资方式进入中国空调市场;另一方面,中国家电制造企业也开始广泛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的制造技术、工艺设计和管理经验等,提高自身实力,一部分优秀企业和著名品牌发展壮大起来了。这其中,有专业化的,如春兰、格力;也有同心多元化的,如海尔、美的等。同时,消费能力的提升,也使得中国消费者对于空调产品有了更多的需求量。

第三阶段,2001年至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这是中国空调行业不断成熟壮大的一个“黄金时期”。其主要特点是:空调制造中心的形成、“趋优消费”的出现,以及家电零售连锁业态的兴起。2008年,空调内销出货量达到2955万套,外销达到3780万套。且外销规模连续两年超过内销(2007年,空调外销以2875万套的出货量首次超过内销)。中国逐渐成为全球最大的家电生产制造基地。市场需求方面,这一时期,在加速城市发展的战略决策和重塑工业化模式的大背景下,中国城市化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1996至2009年,城市人口由3.7亿上升到6.2亿,增长67.6%, 城市化率从30.48%提高到46.59%,提高了16.11个百分点。不断扩大的城市化,促使市场进入到“趋优消费”阶段。从这时起,新房、新婚和 “升级换代”逐渐成为购买包括空调在内的家电产品的三大主要需求类型。与此同时,制造能力的提升与市场消费的繁荣,也推动了流通环节的业态变革。空调代理大户苏宁就是在这一时期放弃代理模式,转而大力发展零售门店,成为家电连锁零售巨头。

第四阶段,2008年至今。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内宏观经济形势与经济增长方式发生巨变:经济发展出现周期性“新常态”,增速放缓、劳动力成本上升,加之房地产等关联产业低迷,市场增长疲软。据中怡康数据,2016年第一季度,空调市场零售量和零售额规模分别为707万台和246亿元,同比下降10.9%和11.2%,行业整体性陷入市场乏力的“泥泞”之中。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中国空调行业的发展与壮大,所走过的是一条“市场化”之路,所获得的是中国参与第一波经济全球化的“红利”。宏观而言,是在改革开放背景下,积极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实现“优势劣汰”,主动适应和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发挥资源要素禀赋优势的演进过程。

(二)成功因素:市场扩大与后发优势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驱动空调行业发展、壮大,其成功因素主要有两个:

其一,作为大国经济,不断扩大的巨大市场规模,为本土空调企业提供了“母国市场效应”。具体来说,就是庞大的人口数量形成的市场规模和消费潜力;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为制造业提供了较低的人力资源成本;政府发展经济和改善人们生活的强烈动机等等。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经济体,一直是中国空调行业发展的驱动因素。

其二,“后发优势”明显,形成高垄断的市场集中度。由于低端要素价格的比较优势,国产空调企业迅速完成了从学习、模仿到赶超的转变。年度出货量在500万台以上的第一集团,仅有格力、美的、海尔三个国产品牌。其中,格力、美的两强结构稳固,占比达到71.8%;100~500万台之间的有6家;外资品牌之和也不过200多万台,市场地位更为边缘化。按照贝恩的市场结构理论划分,空调行业已经属于高垄断产业。而且,从最近两年的出货量看,随着经济调整、市场低迷,大批中小企业举步维艰和纷纷退出,这一结构还有进一步强化的趋势。

这里,有一个问题值得提出:从外资品牌的角度上看,为什么作为学习者和模仿者的国产品牌,能够战胜具有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的外资企业?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既有助于厘清中国空调企业成功原因的另一个侧面,也可以作为参照,理解当下的困境。

与本土企业的“防御-反击”目的不同,外资家电企业进入中国空调市场的动机主要有三个:第一,全球产业结构转移,把中国作为面向全球的生产基地;第二,产品技术的残值释放,通过进入具有广阔空间的中国市场,延长其产品生命周期;第三,利用品牌溢价优势,获取超额利润。为了最大程度地达成上述目的,大多数外资品牌都主动地或被迫地聚焦于中高端市场。其大规模制造优势并不明显。相反地,我们通常所认为的,跨国公司有能力安排全球分工,依靠明显的技术优势,可以抵消企业内部交易费用的上升,是不存在的。从市场竞争角度,跨国公司必须现实的依赖“相机决策”获得成功,获得相应的市场份额,才有可能在中国市场上生存下来。因而,在本土空调制造企业“空间换时间”和“农村包围城市”的竞争策略之下,外资品牌日益被边缘化,被驱离主流市场,完全是意料之中的。

故而,对中国空调企业来说,其竞争策略可以简单地表述为:通过母国市场的渠道优势,获得市场规模,通过市场规模,获得成本优势,通过成本优势,驱逐外资品牌。这也是体现和实现我国制造业“后发优势”的一个典型路径。


微信公众号


个人微信

13007606916
13223029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