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民权制冷装备博览会
展会报道 展会新闻 媒体报道
参展企业 制冷装备及家用电器整机 参展企业
展会指南 展会概况 展商及展位 参观日程 活动日程 展会交通 现场及周边服务 专业观众 下载专区
民权
民权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走进园区 领导关怀 项目库 新闻动态 企业风采
民权县人民政府 民权新闻 政府采购 优惠政策 社会保险 驾驶员服务 非机动车服务 社会救助 机动车服务 疾病防控信息 其它 医疗保险信息 高中 劳动仲裁 学前教育 小学 计划生育信息 供电服务 中学 供水服务 医疗机构信息 医疗信息费用信息 高等教育 专家信息服务 特殊教育 招商项目 投资环境
基层动态 乡镇动态 单位动态
旅游资讯 游在民权 旅游资讯 办事指南 政策法规 名胜景观 旅游培训 旅游企业
首页>行业资讯>行业新闻

机器换人调查:产业结构性矛盾待解

2016年05月25 11:35:0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客服电话:0371-60957609

珠三角、长三角涌现的机器换人的浪潮,揭示了中国机器人巨大的市场潜力。

事实上,2013年以来,我国已经连续三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含外资)已达32996台,同比增长了21.7%;中国机器人联盟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共销售22257台,同比增长31.3%。

不过,这一站于风口的产业,也面临重重挑战,比如机器替代就业的冲击,核心技术缺失的边缘化,以及产能过剩隐忧、出口壁垒等等。

机器换人冲击就业?

世界机器人大会秘书长徐晓兰认为,各地积极推动机器换人有政策引导的倾向,但更多的是基于现实的需要。

她告诉记者,在中国的一些沿海地区,人口红利下降、人力成本上升、人才结构矛盾等问题正在倒逼国内制造企业以机器换人;另一方面,随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原来的农民工可能难以承接新的工作,企业也招录不到所需劳动力,也只能进行机器换人,实际上现在很多领域单位产量所需机器人的成本并不低于劳动力成本。

对于机器换人会带来失业潮的担忧,徐晓兰认为,一方面,机器人并不能完全替代人工,机器人广泛应用的人机交互技术是工人与机器协同生产;另一方面,机器人催生的新产业生态可吸纳大量劳动力,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徐晓兰表示,机器换人兴起,其本身就是人口红利消逝的“果”,自然就不能把前者归咎为失业之“因”。“对失业担忧的背后,实际上是产业转型升级中出现的人力结构与岗位需求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中国每年有近八百万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压力,而他们不愿意去做工人;另一方面,过去几年里农民工待遇大幅上涨,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用工成本,然而农民工的劳动素质和职业能力却并未同比例提升,他们的职业技能也无法适应产业升级、新技术发展的要求。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理事长曲道奎也表示,中国企业的传统优势是低成本、劳动密集,而机器换人需要最多的是科技、人才、资本密集度较高的产业,随着中国传统产业竞争优势逐渐不复存在,产业转型升级将伴随着人员的重新配置。

这必然会出现部分结构性失业。不久前公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指出,在机器换人的大背景下,农民工等群体的人力资本水平和就业结构特征决定了他们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可能不可避免地遭受冲击,甚至会出现比较严峻的失业风险。

徐晓兰认为,应对机器换人,当前急需提高员工的职业技能与素质。一方面让机器代替下来的员工再次走入课堂,重新就业;另一方面,中国也急需培养一批具备“工匠精神”、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技术工人。

迎接大规模机器换人的产业痛点

徐晓兰认为,中国的机器换人确实出现了较好的苗头,东部沿海地区很积极,比如广东、浙江等地区已做了相应的战略规划。“这些地区面临的产业调整压力更大,工人荒现象更严峻,但从全国看,尚未出现大面积的机器换人现象。”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副秘书长姚之驹介绍,机器换人在区域分布上最为集中的还是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其中,珠三角以广州、佛山为代表,工业机器人应用量非常大,此外深圳的服务机器人是目前国内最为先进的地方;长三角以上海、江苏为代表,机器人的四大家族在此均有布局。此外,目前潜力比较大的地区一个是以重庆为代表的中西部地区,另一个则是环渤海地区,比如唐山的工业机器人,北京医疗机器人、教育娱乐机器人,天津的水下机器人。

徐晓兰不赞同大跃进式地推进机器换人。“我们更应关心的是,目前中国的机器人面对巨大的国内市场潜力,是否具备了产业化、自主创新的能力。”

在她看来,目前中国的机器人产业还不成熟,自主创新、核心零部件仍然脆弱,盲目、大跃进式地进行机器换人,势必导致直接从国外进口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甚至整机,使得庞大的中国市场拱手相让。

她表示,机器人产业不能像光伏行业一样发展,走只做装备集成的道路。

天津一位机器人企业高管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国内机器人在伺服电机、关节减速器和控制器三大核心零部件中都不掌握核心技术,基本上都依赖进口,中国的机器人企业很多只是进行了简单的组装。

姚之驹表示,从结构上看,工业机器人主要由本体、伺服电机、关节减速器和控制器四大部件组成。目前,除本体外的三大关键部件中,减速器和伺服电机基本被国外公司垄断,国内机器人整机制造企业在关键部件配套方面严重受制于人,基本没有议价能力,以致整机制造成本与进口整机倒挂,在与国外企业的市场竞争中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

根据曲道奎的测算,中国机器人需要进口的电机、减速器等零部件的成本占到了机器人总成本的70%左右。

在高端市场,中国机器人也面临窘境。据姚之驹提供的数据:国产机器人装备应用增速最快的主要集中在搬运、码垛、上下料等一般工业领域,2014年增长了73%。而在高端的汽车电子领域,外资品牌占据了90%的市场,此外,国内外资品牌在焊接、装配领域也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姚之驹认为,中国发展机器人必须面对四大挑战:核心技术的缺失,中高端产品上的差距,缺乏质量评价与监督,以及中国对国际市场开放,但出口却频遇壁垒。

机器人产业是否会产能过剩?

高端失守的另一侧,是中国机器人产业在低端的重复建设。

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李东在参与制定机器人“十三五”规划时,每时每刻都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机器人产业是否会出现产能过剩?根据李东掌握的数据,目前中国生产机器人的企业超过了800多家,其中超过200家是机器人本体制造企业,大部分以组装和代加工为主,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产业集中度很低,总体规模小。同时各地方还有超过40个以发展机器人为主的产业园区。

姚之驹认为,40多个已建或在建的园区意味着机器人产业出现了重复建设的苗头,必须要吸取光伏行业的教训。

青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端智能制造事业部的一位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其所负责招商的园区目前已入驻60多家机器人相关企业,园区将在土地租金、购地成本、科技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机器人企业所能争取到的一切政策。

而一位园区内的机器人企业高管则透露,在其所在的园区,多家企业都在做同样的产品,高额的补贴使其免受亏损之虞,甚至园区内有些企业注册了多家公司,然后蛰伏在多家产业园、孵化基地之中,从而获取多倍的政策红利。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装备工业研究所所长左世全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机器人行业的补贴整体上有益于研发和产业化的发展,但具体项目支持的准不准,还是与项目的把关、专家评估、后期评估和追踪有关系,由于信息不对称,部分地方存在“领多份补贴”的情况。

左世全认为,没有重点、“到处撒芝麻”的扶持政策反而效果不好,对于技术实力比较强的企业,应该给予持续性的支持,尤其注意龙头企业的培育。

至于中国机器人产业到底是否会产能过剩,李东表示,从供需上看,机器人产业的市场潜力令人期待,而且中国机器人大多是订制,很少有库存积压,中国机器人供给能力特别是高端供给能力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我国机器人产业面临着总量问题和结构性问题,但现在最突出的是机器人产业的结构性问题,我们要防止将高端产业低端化,防止将资源都花在低水平重复建设方面,防止重招商引资,轻创新,轻人才培养的倾向。” 李东说。

李东表示,政府应积极引导各地区、企业,按照自身条件和优势,理性和差异化地发展机器人产业,引导政策资金和资源要素向优势地区和企业集中,避免一哄而上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微信公众号


个人微信

0371-60957609
13007606916
13223029089


电脑版

河南民权制冷装备博览会 ©2019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15093426573 / 0371-60957608)

房车 房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