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民权制冷装备博览会
展会报道 展会新闻 媒体报道
参展企业 制冷装备及家用电器整机 参展企业
展会指南 展会概况 展商及展位 参观日程 活动日程 展会交通 现场及周边服务 专业观众 下载专区
民权
民权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走进园区 领导关怀 项目库 新闻动态 企业风采
民权县人民政府 民权新闻 政府采购 优惠政策 社会保险 驾驶员服务 非机动车服务 社会救助 机动车服务 疾病防控信息 其它 医疗保险信息 高中 劳动仲裁 学前教育 小学 计划生育信息 供电服务 中学 供水服务 医疗机构信息 医疗信息费用信息 高等教育 专家信息服务 特殊教育 招商项目 投资环境
基层动态 乡镇动态 单位动态
旅游资讯 游在民权 旅游资讯 办事指南 政策法规 名胜景观 旅游培训 旅游企业
首页>行业资讯>技术应用

水地暖与电地暖应用对比研究

2016年02月22 00:00:00 来源:中国中央空调网
客服电话:0371-60957609

地面辐射供暖是一项古老而又推陈出新的技术,随着建筑科技的不断进步,目前地面辐射供暖发展成两大类P以低温热水作为热媒的水地暖和以加热电缆为加热元件的电地暖由于它们在供热系统方面具有共性并存在差异且在施工、使用中已渐显优劣因此,有必要对两者在推广应用方面进行对比研究为现在设计和使用及未来地暖推广应用提供。

1我国建筑节能发展现状根据我国“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统计,4050亿m2;在北方采暖地区由于2000年以前我国建成的建筑大多为非节能建筑且有超过20亿m2的既有建筑需进行节能改造同时家除对严寒及寒冷地区外,也开始对夏热冬冷地区全面执行节能设计标准。因此不论对新建建筑节能还是对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工作越发任重而道远。

2水地暖与电地暖的对比分析2.1推广应用2.1.1水地暖近年来水地暖已成为严寒及寒冷地区集中供暖的主要方式。在国家相关标准、规范陆续出台和相继修订的同时,007年6月14曰建设部公告第659号关于发布建设事业“十一五”推广应用和限制禁止使用技术(第一批)的公告规定在“供热采暖与空调制冷节能技术”中;将“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技术”作为“新型高效采暖及空调技术”推荐在民用建筑工程中推广使用,为水地暖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在北方地区新建住宅的集中供暖的80%均采用水地暖作为供暖方式。

2.1.2电地暖电地暖作为一种新型、清洁、舒适的供暖方式在欧美、亚洲的许多国家早已应用。近年来电地暖技术虽然已引进我国,但受全国电能紧张的影响,电能作为能源的供暖形式未能得到国家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推广。GB50736-2012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3中551条限定了作为电加热供暖形式之一的电地暖的应用范围,使得电地暖的推广应用在设计阶段即被限制,加之电地暖产品的不成熟,使得电地暖的应用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

自2012年以来,备受关注的PM2.5空气监测实时报道,使得仍以燃煤为主的北方地区冬季供暖方式,在频频“造访”的雾霾等空气污染方面备受大众的质疑和指责。为扼制这种曰益加剧的污染势头的漫延,北方相关省市相继出台了应对政策开始启动和推进“煤改电”工作。新疆乌鲁木齐市启动了“蓝天工程”,北京市在二环内也加速推进了“煤改电”工作石家庄市也于2013年8月31曰正式出台关于印发石家庄推进电采暖的实施方案。同时随着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年发电量曰益增加使得电网供电峰谷差值逐年增大为提高电网电能效率迫切需要改变用电状况鼓励用户使用谷电。随着“煤改电”工作的不断深入、电力能源的稳定及峰谷电价的扩展均为电地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目前电地暖正以年均10%的增长速度发展。

2.2设计及施工标准的制定2.21水地暖相关标准(见表1)标准、规范名称实施时间胃GB50019-2003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2004-04-01 G134-2010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10-08-01G26-2010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10-08-01DB11 806-2011地面辐射供暖技术规范(北京市)2013-03-01 G142-2012辐射供暖供冷技术规程2013-06-012.22电地暖相关标准电地暖相关标准除包括表1所列标准外;北方相关省市根据电地暖市场的发展需求分别制定了相应的电地暖地方标准见表2. 223水地暖和电地暖相关标准的发展分析由表1可以看出因水地暖尤其是湿式水地暖的设计及施工工艺已经成熟,因此G142-2004在近10年里一直主导着湿式水地暖的设计和施工。但随着新型干式地暖(薄型地暖)技术、新型地暖管材和温控技术的出现,水地暖采暖方式得到了丰富和发展。G142-2012的修订实施,会进一步芫善水地暖施工工艺雎广新型预制沟槽保温板、预制轻薄供暖板、毛细管网供暖系统等施工工艺,能最大限度地节约燃煤低热损提高供暖效率。

表2电地暖相关标准标准、规范名称实施时间- DB29-61-2004电热辐射供暖技术规程(天津市)2004-08-01 DB13/T102-2009碳纤维电热板地板辐射供暖技术规程11 DB13/T103-2009碳纤维发热线供暖技术规程使发生故障,其维修、更换成本也较低。

253供热计量集中水供暖分户计量难以执行下去由来已久这与集中供暖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得不到改观有直接关系。其一因暖气不暖或过热、供热滞后、供热株连等导致供热方与用热方之间的矛盾一直存在;其二,供热公司对已建成分户计量的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仍按建筑面积收费的计量方式显然不能让用户满意,按建筑面积收费而不是按实际消耗热量计费造成了热费与热量的脱钩其三不再享受福利供暖、需要自己承担取暖费用的居民其更加关注计量方式和供热服务质量:其四对既有建筑改造不彻底实现了分户计量而未实现分室温度控制对用户方而言节能与改造无关无法实现多用多交、少用少交、合理付费的节能目的其五我国供热体制改革存在的种种弊端一直以来得不到彻底解决有供热企业的垄断局面难以打破,供热企业与政府间相互依赖关系难以割舍其六尽管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如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财建957号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G173-2009供热计量技术规程、DB01-605-2000新建集中供暖住宅分户热计量设计技术规程及地方热计量办法和价格收费机制,但执行难的状况使得集中水供热计量症结迟迟得不到妥善的解决。

电地暖虽不存在分户供热计量问题其分户电能计量可通过每户电能表计量,但由于电地暖用电量较大,为不影响曰常普通用电质量,因此G142-2012第391条作出相应规定“加热电缆辐射供暖系统应采用电压等级为220V/380V的交流供电方式”“当加热电缆辐射供暖系统用电需要单独计费时该系统的供电回路应单独设置,并应独立设置配电箱和电度表‘,这样即可从根本上按需解决电地暖的供电和计量问题。

3对水地暖与电地暖在应用方面的改进及建议3.1应把水地暖的供热计量问题真正落到实处目前在严寒和寒冷地区启卩分新建和既有建筑的采暖设计和施工基本以水地暖为主分户热计量表已安装到位,分户计量系统已较芫善。但在实际采暖时仍按照建筑面积进行摊销和计费却并未按照热计量表计数和收费,使得分户热计量成为冗余功能、变成摆设,也使得本应起到积极节能效果的分户计量变得十分被动、难以开展和难以收到成效。有关专家指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国家相关部门应积极推行供热体制市场化改革,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湖底打破国有供热企业的垄断局面积极推进供热企业自身改革科学改进计量方式也许才能真正解决供热计量难题。

3.2应明确电地暖具体的适用地区和范围目前家在推广水地暖的同时对作为清洁供热方式且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的电地暖见」推广和限制并举。其实对电地暖的限制则反映出我国对供电状况的担心,但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供电紧张的局面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对于电力能源供应充足或有相关峰谷电价政策支持的地区应优先发展电地暖作为主要供热方式之一。但国家在相关文件或标准中对电地暖的应用范围只是笼统的加以规定对电地暖缺乏适宜推广的供电数字统计对电地暖的适用范围并未明确到具体的省区市。

3.3我国电地暖产品生产企业应加强质量控制与技术创新电地暖产品的关键元件为发热电缆,目前成熟的产品一般为国外进口且质量可靠、技术及售后服务良好。而国产品牌虽然价格较低但由于起步晚产品质量、技术和售后方面还不尽如人意,因此在使用方面还存在供热不足、运行费用较高、运行故障多发等问题。目前在市场上确实出现了质量较差的国产发热电缆尤其是线功率较大的型号给整个电地暖行业的发展带来不小的隐患。因此甩地暖产品生产企业要想扩大市场占有率必须拓展思路加强产品的质量控制与技术创新才能推动电地暖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3.4对既有建筑的整体节能改造应全面建筑节能是一项系统工程,任何一项节能环节实施不到位或缺失就会制约整体节能目标的实现。目前对既有建筑节能的改造工作大部分只停留在分户供热计量控制上对墙体节能、门窗节能、屋面节能及地面节能等方面的改造仍不到位。无论是水地暖还是电地暖其最终目的是在节能降耗的同时满足曰常生活取暖的需要如果其他节能环节改造不到位势必会对节能降耗的目标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对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应全面考虑整体推进。

4结语根据我国建筑节能发展现状对水地暖与电地暖从推广应用、设计施工标准、产品标准、规划与建设、使用缺陷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提出了改进和建议。水地暖和电地暖是两种热源不同的地面辐射供暖方式两者均具有各自的优势并存在缺陷在我国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继续挖掘水地暖潜力科学合理地推广电地暖1加快整合水电供热产业资源推行多元化的水电综合供热体制无疑会对国家“十二五”建筑节能规划目标的实现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微信公众号


个人微信

0371-60957609
13007606916
13223029089


电脑版

河南民权制冷装备博览会 ©2019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15093426573 / 0371-60957608)

房车 房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