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城市PM2.5污染状况持续严重之下,被忽视已久的新风系统再次受到关注。
“改善空气质量有两个方面,一是城市治理,减少污染源;二是室内治理,阻断污染传播。在我国,前者涉及面大且见效慢,后者见效快但市场重视不够。”在近日举办的第六届健康住宅理论与实践国际论坛上,数位专家抛出“室内空气质量”命题,受到与会者共鸣。
事实上,自2003年非典以来,新风系统曾短暂地受到欢迎。但十年来,这套可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在国外使用较为普遍的技术却一直在中国艰难生存——市场推广力度不够、设备生产商鱼龙混杂、行业标准模糊不清、公众认知不全等问题一并存在。随着楼市对居住健康需求的日益高涨,新风系统重回公众视野。
被忽视的室内PM2.5
近年来,北京的空气污染状况日益严峻,“PM2.5”几乎是全民热议话题。由此北京也被公众称为“不合适地球人居住的地方”。
“PM2.5是人体的健康杀手,对呼吸道、心脑血管等器官危害极大。”北京市预防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高星表示,过去北京城市的空气污染主要集中为大颗粒物,直径在100微米以上,但近年来污染物越来越小,而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可以直接进入人体呼吸道并沉淀在肺泡里。
室外环境污染物的变化,也为室内空气质量改善提出了新的命题。“相比公众对城市空气质量关心的热度,室内空气质量并没有被重视。其实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几乎80%的时间都是在室内度过的。”一位台湾健康专家对记者说:“大颗粒物通过网窗就可隔离,但PM2.5及以下颗粒很容易进入室内,而且稳定性很强,不容易沉降到地面,可以在室内空气中停留几天甚至几十天。”
“健康的住宅,应该大大减少PM2.5进入室内的可能性,不仅要保证室内有组织地通风,还能在进风口的位置将空气污染物过滤掉。”国家住宅工程中心相关专家对记者说。
针对北京PM2.5的日益严峻,房地产市场开始出现以“健康”为主题的住宅产品。
2013年5月,某住宅区以“拒绝PM2.5”为关键词亮相市场。据了解,住宅区采用的自平衡中央新风、加湿、净化系统,不仅有效地滤除PM2.5,甚至可以有效滤除PM0.3颗粒,室内空气湿度也达到40%60%。
但要做“会净化的房子”,并非仅仅一套新风系统那么简单。
侯守超表示,除了升级的新风系统技术外,还安装了室内空气质量监控系统,可以随时掌握室内PM2.5的状况。同时,还通过提高绿化环境覆盖面、严格把关建筑装修材料的环保性能等一系列工程,来保证项目小区的室内外空气质量。此外,林语墅还配置了软化水处理系统、直饮水净化系统、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及节水系统等共同打造健康宜居的社区。据了解,该项目凭借成熟的绿色建筑技术,在由《中国建设报·中国住房》主办的第十二届创新风暴·2013中国房地产创新典范中获得了由中国绿色生态建设创新典范的殊荣。
微信公众号
个人微信